2023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4篇
2022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4篇2022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教学课件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2022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课件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我们党始终不懈追寻、探索的理想和目标。进入新时代后,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被放在了更加重要的发展位置,不仅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 一、共同富裕具有丰富内涵 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三、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二、共同富裕具有丰富内涵一、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党带领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新中国成立后,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为共同富裕奠定根本政治基础和制度保障。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均衡发展”思想。执行过程中,强调“平均”,忽视“富裕”。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对共同富裕作出“新的阐释”。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共同富裕既不等于同步富裕,但也要避免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是体现公平正义。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党带领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党的十四大后,进一步将共同富裕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二、共同富裕具有丰富内涵二、共同富裕具有丰富内涵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二、共同富裕具有丰富内涵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一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共同富裕既要“富裕”也要“共同”,最终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要科学准确理解共同富裕,要把握好共同富裕的六个特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同样一个也不能掉队。共同富裕的“六个特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二、共同富裕具有丰富内涵全民性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二、共同富裕具有丰富内涵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涵盖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方方面面,最终落脚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上。共同富裕的“六个特征”全面性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二、共同富裕具有丰富内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从全局出发、对全社会而言的总体概念。共同富裕的“六个特征”全局性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二、共同富裕具有丰富内涵要努力缩小收入、财富、公共服务等各方面的差距,使地区、城乡发展大体平衡,形成中等收入群体占主导的“橄榄型”格局。同时,实现共同富裕绝不是要推行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否则会导致激励因素不足,挫伤参与劳动和创造价值的积极性,会“养懒汉”,损害做大蛋糕的效果,拉低“富裕”程度,甚至导致共同贫穷。共同富裕的“六个特征”合理差别性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二、共同富裕具有丰富内涵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多方面的、需要全民共同努力的系统性工程,要通过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实现人人享有。共同富裕的“六个特征”共建共享性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遵循规律、积极有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二、共同富裕具有丰富内涵共同富裕的“六个特征”循序渐进性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二、共同富裕具有丰富内涵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二、共同富裕具有丰富内涵当前,我国已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较好基础。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国还面临着总体不够富裕,城乡差距较大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久久为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总体思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低收入者中等收入者高收入者
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战略安排第一步第二步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二、共同富裕具有丰富内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思路、原则、目标和重点任务作出了部署。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对浙江提出了高要求,7月浙江正式发布了《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战略安排浙江: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原则一:鼓励勤劳创新致富要把握的原则 激励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 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 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躺平”。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原则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要把握的原则在基本经济制度框架下促进共同富裕坚持“ 两 个 毫 不动摇”坚持“ 先 富 带 动后富”坚持
原则三: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要把握的原则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专家解读:共同富裕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尽力而为,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量力而行,认清我国发展水平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的现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
要充分估计促进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既等不得,也急不得。促进共同富裕一定要有耐心,实打实地一件事一件事办好,提高实效,接续奋斗、久久为功。要把握的原则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原则四:坚持循序渐进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要靠高质量发展来推动实现。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发展更平衡、更协调、更包容。 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健全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区域人均财政支出差异,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强化行业发展的协调性,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企业发展生态。任务一: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重点任务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任务二: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重点任务抓住重点精准施策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进城农民工、公务员特别是基层一线公务员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基层职工等重点群体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提高工资待遇解决住房和子女教育问题增加各类财产性收入等多种方式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任务三: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任务做好低收入群体在教育、养老、医疗、基本生活、住房等方面的帮扶保障。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 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兜底救助体系 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依法保护合法收入的同时,也要依法依规对高收入特别是过高收入进行规范和调节,防止两极分化、消除分配不公,推动收入差距缩小。任务四: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重点任务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和模糊认识,习近平强调,“要加强促进共同富裕舆论引导,澄清各种模糊认识,防止急于求成和畏难情绪,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任务五: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点任务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因此,在摆脱绝对贫困的基础上,必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任务六: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重点任务
新的征程已经开启,只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磅礴伟力,拿出决心、魄力和智慧稳扎稳打地推动,就一定能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并为国际上破解实现共同富裕的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1. 如何理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 请描述你心目中理想的共同富裕状态。3. 请认真思考政策举措可能带来的正反两方面效应,设计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举措。考题考题
篇二:2022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势与政策“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心得体会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站稳人民立场,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只有促进共同富裕,才能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坚定不移走好“五个必由之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过去一百年赢得了伟大胜利和荣光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各种风险挑战层出不穷。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但前进
路上还会面临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我们要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是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只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我国发展的竞争力和持续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
回首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的历程,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继续把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两件事办好,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缩小分配差距,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在新时代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
民共同富裕。必须深刻认识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目标,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回溯历史,从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先富带动后富,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迈进,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循序渐进,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提出了前后连贯、与发展规律相契合的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在迈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行稳致远。
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建立在脱贫攻坚全面实现的现实基础之上,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全民脱贫的实现、共同富裕的推进,使我国成为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选择,也将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提供借鉴和示范。中国不但致力于本国人民的发展,还积极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一带一路”的建设、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提出无不彰显着中国力量。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决议》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相关表述的基础上,《决议》提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体现出党中央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从历史进程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漫长且分阶段的历史过程。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坚持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经过百年多的奋斗,从解决温饱到允许先富带后富达到总体小康,再到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今共同富裕正在从美好愿景逐步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仍然必须稳步迈进、扎实推动。
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必须着眼中国具体实际来理解把握其内涵要求。对象的全民性决定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富裕,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都不能少的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追求的是“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普遍富裕。
前进道路上,只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信心、砥砺奋进,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篇三:2022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与政策共同富裕范文 1500 字从 1978 年到 2000 年,虽然在这个阶段有关社会公平和环境的问题也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但这个阶段严格上讲还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确保经济的增长也一直是这个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所以,从经济、社会、环境和政治发展综合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后的二十几年,基本遵循了“发展是硬道理”的逻辑。在此期间,由于资本的长期性短缺,同时经济发展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无法为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提供足够的资金。应该说对社会保障和扶贫在客观上还做不到大面积的覆盖。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差别开始逐渐扩大,贫富差别日益严重,农村的普遍性贫困逐渐开始转化为地域性、群体性贫困。
从 2001 年到 2013 年,这个阶段是从经济发展为中心向可持续和包容性的发展为主的过渡性阶段。进入 21 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城乡差别问题、环境问题等比以往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社会各界对于社会公平和城乡差别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反映十分强烈。在此情况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开始由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向更加包容的发展阶
段转化。之所以能产生这个转变,主要原因还在于经济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财富,特别是中国加入 WTO 以来,贸易红利剧增,城市化迅速推进导致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下降。这个转变最为明显的标志是农村税费改革、一系列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出台,以及对资源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切实重视。
大致从 2013 年至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开始步入到追求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为主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福利分配的格局等问题已经演化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五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全面进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发展阶段。其中,“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到 2020 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也标志着发展条件趋于成熟的情况下,困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农村贫困问题有望在较短的时间得以缓解。这也是中央决定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背景。
当前农村的贫困状况
目前农村的贫困主要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收入分配机制不公平所造成的收入和总体福利的差异而呈现的绝对和相对的贫困状态。总体上来说,农村存在着两种类型的贫困。
一种类型的贫困属于所谓转型性的贫困。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过渡性贫困或短期性贫困,主要是由于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出现了不可预见的灾害等导致经济收入的损失,从而引发福利的缺失。随着制约其收入因素的消失以及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可以走出贫困,当然这部分群体中还有一部分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而转变为长期性贫困。
第二种类型的贫困属于所谓长期性贫困。这部分群体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能在经济活动中受益并长期处于很低收入水平,加之社会保障缺乏,从而逐渐被沉淀到收入和福利底层的群体。这部分贫困群体构成了贫困群体的存量部分,而每年由短期性贫困转变为长期性贫困的群体构成了贫困群体的增量部分,两者共同构成了所谓的长期性绝对贫困群
体。这部分群体有的是完全没有能力的群体,需要社会保障的支持;还有一部分则是虽有能力,但在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下无法自己走出贫困。
所要指出的是,不仅相对贫困会长期存在,而且,只要社会保障做不到全覆盖,绝对贫困也会长期存在。从福利角度看,只有当衣、食、住、教、医的基本保障做到人人覆盖,而且其标准能做到按照全社会的福利水平逐年调整,绝对贫困才有可能消除。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意义并不很大,但是,界定短期性贫困和长期性贫困则会有很大的政策含义。虽然长期性绝对贫困人口在全国农村均有分布,但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在不同地区落实的情况不同,发达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较少,且代际传递的趋势基本消失,而大量的长期性绝对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边远的山区和落后地区,而且有代际传递的倾向,这是扶贫工作的难点。
精准扶贫需要综合的措施配套
五中全会对扶贫工作提出了三个具体的目标:一是按照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脱贫,二是贫困县全部脱帽,三是解
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这应该是涉及到了农村贫困问题的几个核心。中央之所以能提出这样的系统目标,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到 2020 年,7000 万贫困人口的年纯收入要高于现行扶贫标准的 2300 元。这个目标的实现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因为这部分群体中不同人口的收入离 2300 元的距离是不同的,大部分人口的贫困距离并非很大。几年之间收入超过贫困线是现实的。问题是,这 7000 万人口大都是处于多元贫困状态。他们的住房、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均十分落后。如果按照多元贫困的标准来监测,不是说脱贫不可能,可能难度就比较大。所以,中央在建议中提出了贫困人口资产增值的扶持问题,贫困家庭高中免除学杂费和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基本医疗制度城乡全覆盖和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分贫困人口的真正脱贫还取决于这些措施的落实和实施。而这些措施的落实和实施则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国家的治理体系进行改革。
其次,贫困县的设置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主要是基于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地域自然条件不同等出现的地区间的发展差异而设定的、一个有限度的扶贫瞄准单元。经历了几十
年的发展,贫困县设置的问题越来越多。在资源博弈、进入退出等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制度性异化。随着包容性发展议程的实施,全国的每个县均需要将本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作为其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五年的努力,将现有贫困县的制度设置从贫困机制中全面退出,将有利于国家和地方扶贫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改善精准扶贫的瞄准程度。
最后,通过基础设施的投入、生态建设、环境补偿机制、绿色经济的创业创新等新的增长机制,特别是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可以有效改善区域性的整体贫困状态。在我国贫困人口绝对数量很大的情况下,还不能够过早地推进以工资转移为主要内容的扶贫战略,仍需要借助两个大的经济发展条件:一是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二是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而设定的特殊的经济发展扶持条件。这意味着,如果能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与贫困地区的脱贫有机联系在一起,将会加速区域性整体贫困的脱贫速度。这方面的工作目前在很多地方已经起步,但是如何增强资源整合仍然需要中央和地方加强协调机制的作用。
形势与政策共同富裕范文 1500 字
1 马克思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不平等的分配方式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产生,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仔细的剖析后发现:贫富差距产生的直接来源于資本主义狭隘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贫富差距反映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激烈的阶级斗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同时是对共产主义的期盼。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要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首先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取得国家政权,将剥削阶级变为劳动者阶级,将旧的生产关系进行彻底的变革,使生产力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得到发展。一方面,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使社会生产按照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进行,同时这种社会生产力也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另一方面,剥削和压迫在新的社会形态下也被彻底的消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消失了,不平等的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消失了,社会财富占有上的差距也就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消失。
共同富裕的提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特征,“共同”规定了“富裕”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性是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属性,这种共同性使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贫富差距区别开来。共同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基础之上的,只有国家占有生产资料,只有全社会成员共同通
过劳动参与生产,富裕才是共同的富裕。同时,共同性意味着阶级压迫的终结,意味着通过阶级统治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时代的终结,在生产资料国家有制的基础上,全体社会成员都是劳动者阶级,也就不存在阶级压迫。
共同富裕的提出体现了社会发展在生产力层面的要求,体现出社会主义在生产力方面的特征。“富裕”规定了社会成员占有物质财富的程度,体现出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富裕”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产品的丰富作为基础的,富裕是物质生活领域的富裕。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是富裕的内涵,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需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在生产资料社会国家所有的条件下,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物质财富的丰富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能够给社会提供巨大的物质财富,生产力的发展和机器的普遍采用能够使劳动者从生产过程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使劳动者获得在其他领域发展的机会。另外,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手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够解决社会成员在物质生活领域的一切矛盾,同样,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够解决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占有差距上的矛盾。
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
同的特征和分配方式。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定义为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阶段上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已经实现,但是在这个阶段上不平等的因素还是存在的,参与生产过程的劳动量是进行分配的唯一根据,在按劳分配中社会成员更容易表现为劳动者,从而社会成员参与生产的劳动强度和劳动量的差异会导致社会成员财富占有的差距,这种分配方式忽略了社会成员在身体素质和家庭状况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但是在社会主义的阶段社会成员的这种差距仅仅表现为社会成员在生理层面的差距,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巨大贫富差距来说是一大进步。马克思对这种分配方式的批判是从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的需要出发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按需分配下社会成员更容易表现为“真正的人”。同时,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继承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劳动依旧是社会成员参与分配的前提,但是与社会主义不同的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是自觉自主的劳动,是作为“第一需要”的劳动。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目标,同时也是过程。共同富裕实现的过程是收入贫富差距不断解决的过程,收入贫富差距需要在生产
力的不断发展中得到解决,共同富裕需要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中得到实现,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贫富差距的出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的,并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会随着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得到解决。但是,收入贫富差距的出现并不是对共同富裕的否定,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共同富裕在“共同性”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普遍提高,其次,共同富裕不是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占有量上的完全相同,也不是各个地区在发展水平中的完全同步,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地域优势决定了东南沿海的发展要先与西部,城区发展要先与乡村。要求发展水平上的完全同步是不符合基本国情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政府与个人共同发挥作用。政府在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收入调节、消除绝对贫困、社会保障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个人的努力对解决收入差距、实现个人价值方面也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政府与个人共同发挥作用。
形势与政策共同富裕范文 1500 字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中国千百年来就尊重人才,企业管理更是如此。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民营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往往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是支撑民营企业大厦的支柱,是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是民营企业的未来。2021 年 8 月 17 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由此,共同富裕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共同富裕的内涵是当前要更注重公平、更注重分配,重心是解决“三大差距”(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问题。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初次分配核心是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在劳动力要素方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健全劳动保障机制,进一步提升劳动报酬占比等,这些对民营企业选育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民营企业家在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做共同富裕的促进者,要做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可持续发展的好企业,这是民营企业对共同富裕的最大贡献。民营企业的员工是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努力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让员工的身心更加健康,得到全面发展,员工的成才和发展就能体现出共同富裕的原则。有的民营企业要想突破经营管理瓶颈,解决在实际经营中所遭遇的瓶颈以及诸多管理和市场难
题,就必须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引进留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因此,笔者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从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引进留住优秀的人才。
一、明确具体人才需求
很...
篇四:2022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2022 年《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心得体会六篇 篇一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引领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大势,从实际出发,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严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近日出版的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写的《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经济领域的原创性贡献,系统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权威辅助读物。学好用好《纲要》,深刻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于正确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领会精髓要义练好学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基本功必修课
(一)学习《纲要》,我们更加深刻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伟力。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亟须调整转变。同时,世界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如何应对“成长的烦恼”、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如何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保持强劲发展动力,如何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迫切需要新的解决方案、行动指南、前进指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实践成就和历史经验作出全面分析和系统总结,对关系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邃思考和科学研究,在继承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深入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核心目标、重点任务,深刻回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时代之间、人民之问、历史之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的价值就在于回答时代课题,推动实践发展。习近平经济思想在实践经验基础上提炼、升华而成,同时又在指导实践、推动实践中发挥出巨大威力。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非凡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中国经济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在经济建设上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
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特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近 1 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如同《纲要》指出的,“正是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二)学习《纲要》,我们更加深刻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博大精深。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形成的宝贵思想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21 世纪世界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指南。
《纲要》以准确、凝练的语言归纳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十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进入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坚持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坚持问题导向部署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我国
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宝;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这十三个方面,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形成了严密的科学系统,既讲认识论(怎么看),又讲方法论(怎么干);既生动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民情怀和赤子之情,又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世界胸怀;既深刻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大党大国领袖的无畏担当精神和高度历史自觉自信,又全面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安邦实践中所具有的大气魄、大视野、大格局、大智慧。
(三)学习《纲要》,我们更加深刻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矢”射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之“的”,深刻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从未遇到过、西方经济理论始终无法解决的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性和创造性的理论成果。
《纲要》高度概括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所体现的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深刻洞见,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重要原创性贡献:创造性地提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的重大理论观点,创造性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造性
地提出树立和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造性地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创造性地提出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方针,创造性地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创造性地提出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这些原创性贡献,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篇章,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突破了西方经济学的藩篱,推动了国际经济关系理论的重构;这些原创性贡献,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力量;这些原创性贡献,饱含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乃至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的睿智思考和独特创见,为建设美好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
(四)学习《纲要》,我们更加深刻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鲜明品格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广阔时代背景、深厚理论渊源和坚实实践基础,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点。
《纲要》深刻总结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所展现的理论品格: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为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逻辑、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正确指引;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彰显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为新时代经济工作确立了战略坐标,提供了战略指引;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为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
行动指南;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科学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精髓,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精华,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经验和西方经济学有益成分,展现出强大的理论创新活力。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性、人民性、时代性、实践性、开放性,既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强大生机活力的集中体现,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力。
(五 )学习《纲要》,我们更加深刻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经济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做好经济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重大任务。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仅要有正确思想和政策,而且要有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
《纲要》系统梳理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稳是主基调,要在坚持稳字当头、保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谋进;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以目标为着眼点,在统筹谋划、顶层设计上下功夫,以问题为着力点,在补短板、强弱项上持续用力;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是把握发展机遇、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关键;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
稳扎稳打向前走,一张蓝图绘到底。这些科学的工作策略和方法,是基于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对于我们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本领能力和素质,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学 习《纲要》,我们更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真挚的人民情怀。从陕北梁家河到河北正定,从福建到浙江,从上海到北京,习近平总书记自其上山下乡的知青岁月到从地方至中央的从政生涯,始终感知百姓冷暖,回应群众期吩,对人民一往情深;始终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矢志造福人民。他反复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纲要》充分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真挚的人民情怀: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用心用力用情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
人的政治品格、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体现了人民领袖的崇高风范和强大人格魅力,蕴含着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密码。
习近平经济思想蕴含着坚定理想信念、鲜明政治导向、深远战略思维、强烈历史担当、真挚人民情怀、科学思想方法,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独特的思想魅力、巨大的实践伟力。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我们要自觉做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积极传播者。
二、聚焦主责主业努力打造学习宣传习近平经济思想高地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用之见效,是经济日报社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方法和原则。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经济日报聚焦主责主业,积极宣传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及时跟踪报道全国各地各行各业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鲜活案例和实践探索,生动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努力打造学习宣传习近平经济思想高地,已形成了理论、评论、深度调研报道为一体的习近平经济思想传播矩阵。
首先,加强理论宣传阐释,积极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学理化研究。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需要加强学理化研究。2021 年 7 月起经济日报举办“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征文活动,得到理论界广泛响应,在 3 个月内收到国内外来稿近千篇。经专家委员会评审,优中选优近 50 篇在经济日报头版和理论版集中刊发。其中,国内作者主要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经济工作部门,以及各省区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高等院校、知名研究机构等;国外作者有英国皇家社会科学院的院士、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负责人、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知名学者。大家聚焦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本立场、科学内涵、逻辑架构、理论品格以及理论贡献、实践成就等,进行深入的学理化研究。文章发表后,学习强国、人民网、新华网等央媒网站大量转发,《新华文摘》等刊物广为转载。为吸引、集聚各方面力量,共同加强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习研究、宣传贯彻,经济日报社组织编写“学思践悟习近平经济思想丛书”,并先后与广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委宣传部等联合主办习近平经济思想研讨会,组织召开“学思践悟习近平经济思想丛书”出版座谈会。专家学者们认为,经济日报搭建了一个权威且有影响力的理论宣传平台,对理论界深化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其次,健 全评论工作机制,切实增强经济领域舆论引导影响力和权威性。
面向新媒体时代的经济舆论场,经济日报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守好舆论阵地,认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引导社会预期,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对此,经济日报社编委会明确提出,要集中资源做强做优评论,引领形成正确看待和引导经济问题的舆论共识。近两年来,由编委会成员、采编部门主任和骨干记者组成的评论委员会机制有效运转,进行舆情研判、选题策划、成效反馈、业务交流。在这一机制的统领下,目前已形成由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一版经济论坛“金观平”文章、记者个人专栏、时评版以及“头条热评”组成的评论方阵。这个机制的建立,有效促进采编队伍融合、优化内容生产流程,锻炼了一支第一时间关注舆论、参与舆论、引导舆论的评论员队伍。
近年来,经济日报着力对重大经济政策、重大经济事件的信息收集...
关键词: 2022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共同富裕 形势
热门文章:
- 干部聚焦共同富裕心得体会锦集4篇2024-05-28
- 推动共同富裕心得体会7篇2024-02-24
- 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6篇2024-01-12
- 大学生共同富裕心得体会范文锦集8篇2024-01-09
- 共同富裕心得体会范文汇集8篇2023-10-30
- 2023年共同富裕为主题的论文6篇2023-03-19
- 2023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4篇2023-03-18
- 小学生共同富裕主题作文6篇2023-03-18
-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心得体会10篇2023-03-18
- 共同富裕研讨发言:推进共同富裕打造市域范例(全文)2023-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