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仟文档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后感3篇

时间:2023-03-19 01:30:01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后感3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后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读后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后感3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后感3篇

篇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后感

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读后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科学内涵,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把握的重大问题、战略部署和基本要求等,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理论观点。

 作为一名央行基层员工以及一名共产党员,我有义务有责任学习党的先进理论,提高政治修养,提升政治理论水平,根据中支党委 2014年初下发的《关于 2014 年党委(组)中心组学习的意见》,我认真研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以下是我读过后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旗帜就是方向,方向错了,南辕北辙。对一个国家而言,主义就是一面旗帜。而一个国家要选择什么样的主义,关键是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祖国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斗争,各种主义和思潮都尝试过了,资本主义走不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等都走不通。这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必然结论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

 此后,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完成了新民主主

 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随后的一段时间里,革命走了弯路,经历了一段曲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 21 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起点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说,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跟坚持不懈的探索,事实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总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二、我国将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将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方面,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国家经济实力有了巨大增长,社会主义文化有了长足的进步;另一方面,我国生产力比较落后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技教育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种种情况表明,我国仍将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们党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我们党提出科学理论和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

 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使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风雨飘摇的国家成为一个锅里日益强盛、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社会地位、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显著提高的国家。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

 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造长期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更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为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伟大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夙愿与共同追求。对个人而言,梦想是人活着、奋斗着的重要精神动力,失

 去了梦想,人们也就没有了精气神,也就失去了精彩的人生,从这个角度讲,中国梦同时是由每一个中国人编织而成的。

 中国梦是在我们党长期执政、我国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背景下,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主流,同时充满矛盾与冲突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具有深深的时代烙印,饱含鲜明的时代特色。当前,我国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处于各种矛盾和挑战的凸显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等得到持续改善与提升,国内政治社会和谐稳定,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党的执政卓有成效、党的自身建设成就斐然。这些都为我们把握难得发展机遇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我们面临来自国际国内党内党外的诸多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国要在世界上立足并有所作为,就必须确立自己的理想追求、建构自己的远大梦想。有了自己的梦想,我们才能与其他国家形成比较,理性权衡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保持独特的中国风度、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中国特色,努力占据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辉煌。

 人行鄢陵县支行

 黄勇浩

篇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后感

国特色社会主义》读后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后感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明确集中地概括为“以人为本”,高度弘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念,进一步科学地定位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全 面 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 推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 经 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 , ,就是要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 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 文 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 协 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 的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 境 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 代 代地永续发展。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 和 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把社会建设同经济 建 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道,纳入中 国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强调建设 富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

 “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赋予了 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

 展战略新的时代内涵 。

 。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 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 和 和改进党的建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 事业的发展要求。胡锦涛同志针对我国经 济 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 五 五个统筹”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人 与 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三个方 面 面概括了统筹兼顾的主要内容,并把统筹 兼 兼顾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 程 程和各方面,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政 治 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社 会 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国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对内科学发 展 展、和谐发展与对外和平发展、构建和谐 世 世界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和 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关系等一系列 重 重大关系,使统筹兼顾的方法论意义更加 凸 凸显,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 的 的认识。

 只有坚定执政为民的政治立 场 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始 终 终具有正确的前进方向、科学的价值取向 、 、不懈的创新动力。掌握唯物辩证的哲学 思 思维。只有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认识 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 问 问题,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 建设的规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 义。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胡锦涛同 志 志要求全党更加自觉地坚持求真务实精神 。

 。求真务实的实质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主 主观与客观相一致、规律性与

 目的性相统 一 一。只有坚持求真务实,才能不断推进中 国 国特色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全 全面发展,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夺取 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奋力开拓中国 特 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篇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后感

/p>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摘要:

 本文首先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进程;其次从又好又快的转变上详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转型特征;再次根据十八大和十八大三中全会两次重要的会议中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时代动向;最后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深远意义。

 关键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 又好又快 发展道路 全面深化改革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是马克思基本经济原理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是指导中国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经济建设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1 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形成 邓小平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奠基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邓小平紧紧抓住“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总结了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了中国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大胆汲取和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群众创造的新经验,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1]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2

 中共十四大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经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了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思想并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进程出发,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有别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出发点的社会主义设计,也有别于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要求,发展和完善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析形式并存的分配理论和分配制度。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分配形式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正是所有制的多样化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政策[3] 。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国家如何适应和利用国际经济并正确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问题,广义地说也属于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问题。

 1.3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创新与深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伴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不断深化和发展。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4]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5] 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所达到的新高度;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实现的重大创新,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是多方面的,最

 3

 关键的就是要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们只有全面、准确地理解其重大意义,才能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转型特征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大发展战略,并认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6] 。为此,提出实施“又好又快”发展方针的8项举措: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又好又快”与“又快又好”看似仅有一字前后次序之差,但明白无误地传递着一种信息,将“好”“质量”放在首位,“快”必须在“好”的前提下,即服从于“好”,因而,这是目标追求背后的治理理念变化.昭示人们将以此为基础构筑新的行为导航系统,真正走出一条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

 “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内涵在经济运行特征上的体现至少是:适度、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体制日臻完善。转型特征如下:

 (1) 适度、持续增长。为此,必须做到:合理的增长速度引领;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需求战略的科学选择。其中,每一问题均具有复杂性和探索性。

 (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7] 。这里的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早在1995年,中央在制定“九五”计划的建议中就明确提出“两个根本转变”,即转变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然而十余年过去了.我们依然面临着粗放经营、掠夺资源、污染环境等种种突出问题。关键在于把握发展方式转变的规律。因而研究规律、遵循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科学选择路径应成为当前探索发展方式转变的焦点 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应将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置于世界发展方式“演变”过程之中进行研究。

 4

 (3) 经济体制日臻完善。如上所述,政府转变职能客观上已成为当前深化改革、完善体制的矛盾焦点。“一马挡道,万马难行”既是决策层发出深化改革重点的信息和推进改革的决心,也是30年改革进人薪阶段的呼唤。问题在于,不能仅仅满足子结论判断,而应探究政府职能转变难的真实根源,以便对症下药。客观地判断政府职能转变的制约因素,尽管涉及面很广,如社会稳定、自身利益等, 但最根本的还是发展阶段的制约。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时代动向

 3.1 十八大的“稳中求进” 在十八大报告中, 胡锦涛同志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动力进行厂准确界定"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 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正如他所言,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做出了新的科学回答, 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也是对我国经济健康持续成长的最好方向指引[8] 。

 十八大报告中一个引人注意的地方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稳增长。我们党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总的看来。中国仍然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内需潜力广大,发展空间巨大。在当前国际经济与政治局势变化加剧的背景下,这种宏观战略的明确对中国经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3.2 十八届三中的“全面深化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受到全球瞩目,除了因为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外,也因为三中全会传统上引领中国政策改革方向,并为重大执政方略定调。由1978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对外改革开放”、1993年第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确定市场经济”,到今年三中全会的“全面深化改革”,可见三中全会对中国政策影响的深度及广度,更可了解此次三中全会的决议为何将牵动全球经济局势。

 5

 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一方面,中国正迈向工业现代化的经济体;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明确。在这种情况下,GDP 的增长固然重要,但整体经济增长结构的调整更为重要。从此次三中全会着重的几个面向,包括经济增长引擎由出口转为内需、对市场体制的开放、打击垄断企业并开放民营资本等政策,都可看出结构问题改革的努力。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深远意义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理论意义

 4.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是指导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指南,但它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开放的体系,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世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9]

 4.1.2 为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 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发展经济,走向繁荣和富强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所有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所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不仅仅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也为世界各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经济问题特别为经济落后国家如何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也为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后如何正确认识本国国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南。

 4.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实践意义

 6

 4.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源自实践,理论又指导实践。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指导下,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增长。

 4.2.2 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绩效,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 执政绩效也称“有效性”,是指政治权力的实际作为,是政治权力对社会进行管理或统治的实际业绩,它涉及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保健、教育普及、科技发展、社会稳定等各方面。

 4.2.3 推动了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同样,也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上,没有经济高度发展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证明,要实现社会和谐,根本的是要保证经济和谐,而经济和谐只有通过经济的不断发展才能实现。

 4.2.4

 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脱离世界而孤立发展都是不可能的。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经济日益融人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的发展直接扩大了世界市场的容量,中国市场不仅消化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大量的商品,而且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为世界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商品和劳务。十几亿人口的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不仅保证了中国国内的稳定,也为亚太地区经济的繁荣和稳定、为世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 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社会主义的中国谁也动摇不了》,《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 328~329 页。

 [2]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17~19 页。

 7

 [3] 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230~232 页。

 [4] 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年,第 483~484 页。

 [5] 胡锦涛:《把科学发展观贯彻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年,第 69~70 页。

 [6] 王国平:“又好又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

 [7] 李文星、范逢春:中国经济新焦点[M],西苑出版社,1999。

 [8] 黄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明发展方向——十八大开幕式观后感,资源与人居环境,2012 年 12 期。

 [9]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8~427页。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后感 观后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