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仟文档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案设计 >

端午教案14篇

时间:2023-06-14 10:15:03 来源:网友投稿

端午教案第1篇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下面请同学们看三首古诗,猜猜看这些诗所描述的都是我国的哪一个传统节日。幻灯显示1:看诗猜节日二、简介作者幻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教案14篇,供大家参考。

端午教案14篇

端午教案 第1篇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下面请同学们看三首古诗,猜猜看这些诗所描述的都是我国的哪一个传统节日。

幻灯显示1:看诗猜节日

二、简介作者

幻灯显示2:汪曾祺简介(请一位同学朗读)

三、师生合作读课文

教师读第一部分,请两位同学续读第二、三部分。

四、理清课文结构

1、提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方面内容。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给课文的第一段,第二、三段和第四、五段分别拟一个小标题。(同桌互相讨论)

幻灯显示3: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2、在介绍家乡端午的风俗时,作者主要介绍了哪几种风俗?

幻灯显示4: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3、其中详细介绍的是哪几种?为什么要详细介绍?

……由对“十二红”的介绍自然地过渡到下文写“家乡的鸭蛋”。行文挥洒自如,闲适中透着严谨。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独具匠心。

五、精读课文第二、三段,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1、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幻灯显示5:平淡而有味;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有淡淡的幽默。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喜欢的句子,你能从字里行间品味出以上这些语言特色吗?)

2、学生再读课文第二、三两段。

六、简析课文第四、五段

家乡的鸭蛋不止是名气大,优点多,它同时也是构成家乡端午风俗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曾给许多孩子带来无限的乐趣。

提问:作者在写“端午的鸭蛋”时主要写了与鸭蛋有关的哪些趣事?

(挂“鸭蛋络子”;
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

七、归纳本文主题

提问:从对端午风俗的回忆,对家乡、端午的鸭蛋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热爱,对家乡的依恋,以及对充满童趣的儿时生活的怀想。)

八、看新闻,谈感受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则与我们的课文有关的新闻。这则新闻在去年曾引起中国人的极大关注。

幻灯显示6:新闻

提问:读了这则新闻后你有什么感受?

九、教师总结;
布置作业

端午教案 第2篇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以及地方风俗习惯。

2、学习儿歌感受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美。

3、感受家乡传统节日的气氛,激发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平板若干。

教学活动过程:

一 、情景导入

1、用聚光灯效果出示粽子

师: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粽子)老师一边说一边点开聚光灯出示粽子。你们知道粽子是什么时候吃的?(端午节)还记得老师给小朋友讲过一个关于屈原的故事?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把五月五原跳江这天成为端午节!

2、观看划龙舟视频,激发幼儿兴趣。

出示赛龙舟视频(点击课件视频图标超链接出现视频动画)

师:小朋友你们看到视频里的人在干嘛什么呀?(在划龙舟)

总结:每个节日都有各自各的习俗与传说,这些习俗和传说不仅代表了我们的文化,也流传下来许多的节庆活动,像现在端午节举行的龙舟比赛。

二、学习儿歌

1、教师结合图片有感情地朗诵儿歌: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跟端午有关的儿歌,老师这里有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

端午习俗

五月五,庆端阳,

划龙舟,挂香囊,

雄黄画个花脸妆,

好吃粽子香又香、

师:刚刚儿歌的题目叫什么?(端午习俗)对,端午习俗。那儿歌里都说了哪些习俗呢?(老师请小朋随机点击四个粽子图片,幼儿点击后出现不同的动画)。

2、平板操作包粽子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粽叶子,现在先请小朋友添加米,喜欢什么口味的粽子可以加入什么材料。(平板中出现粽子食材,小朋友选择性拖入食材)

3、教师再次朗诵儿歌,引导幼儿理解,加深印象。

师:咦,刚刚的儿歌里面,小朋友有没有听出哪些音比较像呢?

师:有的小朋友听的很仔细,听到了阳和囊很相似,老师发现儿歌里还有一些你们没有发现,现在我们一起再来听一听。

端午教案 第3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

(2)联想的作用。

教具安排:

多媒体投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秋节吃月饼,这是我们的传统习俗。同学们还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在这些节日里有哪些习俗呢?(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这些传统习俗,表达着人们的美好心愿,寄托人们对亲人的祝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与来历:

二、走进课文

1、听录音读课文。

2、检查预习情况,正音辨形:

茶峒擂鼓呐喊调理

不拘泅水戍军蘸酒

3、启发提问:

(1)如果你是导游,根据课文内容,你会给游客介绍哪些风俗?(学生自由发言)

(2)文中重点写了什么风俗?(赛龙舟)

4、整体感知:

(1)文中从哪些方面描写赛龙舟的盛况?

(2)当时又是一种怎样的场面?这样写出了人们怎样的精神?

5、精彩赏析: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段文字: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1)、浆手每人持一只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2)、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只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3)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提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赛的精彩场面的。

【归纳】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请找出来:桨手----持、划带头的----缠裹拿挥动指挥

锣鼓手----敲打调理

讨论,明确外貌和动作描写的作用。

(4)再请同学们找一下,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

(“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

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

【归纳】联想。两者相似点在:场面紧张、激烈

鼓声如雷声,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水战时擂鼓,激战喊杀声。

作用是什么,请位同学来归纳一下好不好?

(归纳:联想的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

(5)侧面描写及其作用。

(6)看“赛龙舟”,多媒体简介:

6、拓展延伸:请你们开动一下脑筋,也来试着联想一下,假如你处在这样的场合,这样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之中,耳朵里充满了呐喊之声,你会联想到什么?能不能从文中再找出能突出龙舟赛热闹欢腾场面的侧面描写的内容呢?奖品并不丰厚,为什么人们干得如此卖力呢?

相互讨论两至三分钟,然后口头交流一下。

(归纳:运动场,足球比赛,大型歌舞演唱会,激烈的战斗场面)

侧面描写:看比赛的人们:“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不讲等级,不论老少,倾家出去,全城出击,争睹龙舟竞赛,这一切都透露出了龙舟赛的热烈欢腾。

【归纳】体现出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或者说,体现的是团结合作的精神,奋力拼搏精神,表现出的是人与人的真诚。

其实,在我们的校运会上,不管是参赛的选手也,啦啦队也好,尽管得到了奖品算不了什么,啦啦队不用说了连奖品也没有。但大家图的就是能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同时,齐心协力,相互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三、总结归纳:

上面,我们一齐随着沈从文去茶峒参观了他们的端午日风情。感受到了那里节日欢腾热闹的气氛。同时,也增长了不少知识,真是不虚此行!

(提示要点:湘西的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作者就抓住了这个重点,象一个向导一样,为我们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面,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中,一同和茶峒人欢笑,嬉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了喜庆的节日。)

四、布置作业:

选择一个节日,学习课文描写一个精彩场面。

月是故乡明

端午教案 第4篇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
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端午教案 第5篇

【教学目的】

了解端午的风俗,准确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透过文中平淡而又有味的语言,理解鸭蛋带给作者的情与趣。

【教学手段】

手工制作蛋络子、端午的习俗的一段flash动画。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诗句和谜语来猜中国传统节日:

(分小组竞赛)

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⑶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⑷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
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

2、用幻灯展示出端午的习俗照片:

(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写端午会选择写哪方面?引导学生质疑:产生对文本探索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紧紧扣住学生心中的疑问:作者为什么不写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却偏偏写小小的一枚鸭蛋?

步骤一: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爱的描写鸭蛋的段落朗读。

步骤二:分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找寻问题的答案,并选出小组代表发言人。并比赛哪个小组的讲解精彩﹑理解准确。

(步骤二中是实施分材教学的关键,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在这个学习环节会出现分水岭,这个时候需要老师的小组长的引领。老师在聆听学生意见的同时要敏锐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思路不畅的学生及时的点拨和引导)

同学阅读讨论后能明确家乡鸭蛋的特点。

(过程中老师打出对切开的高邮鸭蛋横截面的写实图片,画面中清晰的显示了高邮咸鸭蛋有双黄、油多、质细、蛋黄呈红色的特点),整体感知中同学大致了解到作者对家乡的端午的鸭蛋难以忘怀的原因是由于在端午节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等活动能带给“我”无穷的乐趣。

步骤三:小组代表发言,解答前面的中心问题

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别的小组的发言,老师及时做现场点评。肯定理解正确的一面,并指出不足。

(经过三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从表层到深层含义的理解还需要一定的中介物方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进入到深层次思考。)

步骤四:播放端午节的相关flash动画,结合观察身边的社会,比较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在如今社会迥异的处境。阅读老师发的另一篇辅助阅读材料“节日的联想”。

(汪曾祺的文章读来有味、有趣,作者在文中饱含深情地一笔一笔写端午的种种乐趣,可是今天,有谁还把端午吃鸭蛋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端午节和许多别的传统佳节一样,节日意味渐淡,仿佛演绎为一种节日的符号了。它的民俗意义、文化内涵,已然完全淡化,远不如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那样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对传统的佳节还有几人有着幸福的期待?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他们对重视传统文化!至少要知道,端午节、端午的鸭蛋,它是我们抹不掉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的印记!)

三、品味语言

别说鸭蛋都一样,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样子(秀气)。

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引导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体汪曾祺的语言特色:平淡而有味,字里行间有着淡淡的幽默。)

学生的发言老师可以及时做适当的点评。此环节的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引导他们以最棒的语言讲出自己内心独特的个人体验,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中分享碰撞的思想火花。

四、梯度练习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任选一题

△查找出汪曾祺的《葡萄小令》阅读写读后感

△△模仿汪曾祺的语言风格,片段作文“家乡的小吃”

△△△阅读“节日联想”后,仿写一篇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的思考。

【板书设计】

童年岁月的美好回忆

家乡生活的温馨回味

寻常生活的闲适体味

端午的鸭蛋带来的

挂蛋络子

挑鸭蛋

趣吃鸭蛋

玩蛋壳

【教学反思】

20xx年的X月X日,我在南山实验学校初二⑼班上了节语文自然分材教学实验研讨课。实施分材实验一年来,我在阅读教学中探索着如何更好地落实普读和补读,在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中,引导学生从浅层含义到深层含义的转化。

体会一:激发兴趣是关键。

《端午的鸭蛋》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考虑到是异地教学,学生是我从未见过面的学生,学生也未曾预习过课文,我在设计导入这一环节时,改变在原来在本校自己班级的做法,改为一猜谜的方式导入。这样是为了更快的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从课堂效果来看,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踊跃答疑,这都跟教学第一个环节设计的息息相关。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由于很多孩子对课文提到江苏端午挂蛋络子的风俗不了解,我特地制作了几个色彩各异的蛋络子,实物展示既直观又新鲜,学生们学习了半节课看到这么有意思的物件,情绪顿时为之一振。蛋络子的展示使课堂气氛达到小小的高潮。学生学习趣味的增加也令课文的理解更好的往深层递进。再谈课文中文章中挂蛋络子的趣味时,老师不用多说,学生的理解已是水到渠成了。

体会二:小组合作要落实。

在短短的一节课要学习两节课时才能解决的课文,显然时间是少了点。这对学生而言毕竟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在教学设计中我放弃了面面俱到的课堂设计,而是采用了中心问题突破的教学思路。紧紧抓住作者为什么不写端午节其他的习俗,而选择写了小小的鸭蛋?以小组讨论中心问题的。的形式学生实现从浅层理解到深层理解的转化。我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一直在巡视并协助学生。并对讨论活动开展好的小组及时表扬肯定,督促别的小组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落实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分材学习的效果。对于学生而言,其实每篇课文都有令他们难以理解的地方,老师选择的突破点是很重要的。切中肯綮方能化繁为简。对于大多数学生讨论后不能解决的学习难点,老师一定要寻找到最佳的教学策略去突破它。对于部分学生个别性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解决它,充分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真正合作式学习,讨论切忌流于形式的为讨论而讨论。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

体会三:补读的方式要灵活。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步入到学生遇到困难“多事故地段”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有预见性的判断,并紧密观察学生的学情。等到学生功能出示三色牌示意,老师要在课堂上灵活处理。既不因小部分跟不上的同学耽误全班的学习进程,也不能忽略这些理解能力弱点的学生,赶火车式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我采用的办法是“抓大放小”。在小组合作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我关注孩子们讨论的过程,及时观察学生的学情。自己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因为在学生与文本第一次的对话中,出现理解能力层次区别通常就是这个时候。遇到共性的问题我就在课堂上重点强调,讲细讲透;
遇到个别枝节性的问题就交由小组长解决,若是更棘手的问题不便于课堂解决的就留在课后个别辅导。课堂上及时捕捉学生的疑难,并及时点拨,可以帮助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尽快扫除学习的消极因素,跟上课堂学习的进度。灵活地处理好补读,才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优生吃得“好”,也让学习脚步慢点的孩子吃得“饱”。

课堂教学进行到学生理解的教学步骤四时,我听取接受了熊教授的建议,给学生一篇辅助阅读材料,来实现课内到课外的知识迁移。

拓展阅读材料的介入,很好的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学生进入到了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原来写端午的鸭蛋不仅仅因为家乡的鸭蛋的出名,也不仅仅是为了追忆童年生活的快乐,《端午的鸭蛋》还写出了作者多传统文化的眷恋,带给我们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去向的思考。

从在实验学校上的这节汇报课的课堂效果来看,我已经较好的完成了教学初步设想,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氛围活跃。在借助实物展示和辅助材料的阅读两个环节设计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补充的课外材料起到了很好的中介作用,它就像个云梯,为学生打开思路,实现浅层到深层的转化。当然,也存在不少遗憾。课堂的第一环节还可以更简洁,节约时间。而课题最后一个环节,因为时间的限制,没真正展开。还有设计好的几个分梯度的练习也没来得及给学生。在整节课结束教学之前若能让学生谈自己对日益淡漠的传统节日走向的看法就更加完美了!

学习完这篇课文我班的学生这样写到:《端午的鸭蛋》课堂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运用了非常直观的教学方法来让我们更加了解高邮鸭蛋,它让我们在欢乐中学习,远离了以前的严肃课堂气氛,摇身跳跃进欢乐的笑声中。

参与语文自然分材实验,我觉得我是充实的。因为我在不停地思索着,不停地实践着。尽管也遭遇到种种的困惑,但我想没有曲折的摸索过程,没有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质疑和拷问,我们又如何能实现自我的超越。多个角度去思考,去研究课堂教学的实效,对教学毕竟是有益的。实验中,如果我们少点依赖心理,不要被动地等待高人的指点迷津,多点解决问题的主动探索精神,或许我们的行进的脚步会迈地更坚定而豪迈!

端午教案 第6篇

教学目的:

1、了解民俗,感受乡土文化。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联想、想象能力。

3、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1、精彩的场面描写。

2、详写和略写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吧(春节、端午、仲秋)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生答)是的,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
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师生齐读。可见,端午节习俗之多,场面之热烈。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端午日》,它的作者是沈从文。(出示课件:文字:沈从文及《边城》)

二、范读课文:

注意读音、字词、停顿,初步感知课文感受一下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的节日气氛和湘西一带的端午习俗。

(1—2名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三、本文比较多短小,不难理解,我们就采用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方法。先自由朗读课文,再次感知,细细品味,标示疑点,困惑和不解的地方。边读边讨论,能在小组内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过会儿在班内交流。

1、字词方面的不解。如“缓促”“调理”、“不拘”等。

2、“本文写的是端午节的竞赛,为什么还要写以前练习的事?”

(1) 讨论侧面烘托的作用。

(2)再从文中找出有这样作用的句子。(3处)

3、以“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颧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中“种种情形”不描述出来为切入点找出略写的句子。

(1) 讨论详写和略写的处理。

(2) 从文中再找类似的句子。

(3) 在此完成“竞追鸭子”场面的简析,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具体的场面,明确略写给人留有想象空间这一重要特点。

五、谈感受最深的场面

(一)人山人海的场地写得好。

(1)三个“莫不”的句子

(2)从文中找其它写人多的句子。

(二)重点赏析“赛龙舟”场面。

显示课件中本段文字。

1、动词的运用。学生谈动词对表现场面的作用,(课件显示动词)

(1)表现了不同人的不同动作。(课件显示不同竞赛人)

(2)、指导阅读带动词的句子,读出力度、读出气氛,纠正声音高低、短促,把动作突出出来。(生齐读)

2、拓展,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假如你是一岸上的一名观众,你会怎么办做?有何感受?

(2)、假如你是船上的一名赛手,你希望是做什么的?

(师生明确道理:团结就是力量。)

3、精彩段落背诵

(1) 介绍背诵方法:关键词语背诵法。(课件显示关键词)

(2) 根椐课件显示的关键词背诵这一精彩场面。

六、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壮阔的场面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受到了有益的人年启示。中国还有很多民俗,比如:-----、----、----、----、等(让学生举例),在每一个民俗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七、课文延伸:

出示“清明节的来历”片段来感受所体现的精神,引导学生热爱民俗文化。同学们可以课下收集一些民风民俗,从中了解一下异地风情,感受一下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你一定会受益非浅的。

端午教案 第7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的精神

重点:

(1)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

(2)联想的作用

教具安排:

(1)龙舟赛的相关图片(2)投影片(3)朗读磁带

教时:一教时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一年之中你最喜欢过的是哪一个节日?能说说喜欢的理由吗?(老师鼓励畅所欲言,并提示启发:春节、儿童节以外,还有哪些节日?目标导向:端午节)

有同学说到了端午节,那它是农历的几月初几?

(五月初五)

我们这里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呀?请知道的自告奋勇站起来告诉你的同学。

(包粽子,吃咸鸭蛋、挂艾叶菖蒲,用雄黄涂在小孩的额头及手足心)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知道包粽子的用意吗?

(纪念屈原)

【归纳】:对,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灭亡后,他满怀悲愤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沿江的百姓不忍屈原尸体被蛟龙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造龙舟争相竞捞,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也便成了一种习俗被流传下来了。

刚才我提到了龙舟赛,大家看到过吗?我们这里有这个习俗吗?

(有)

【归纳】:我们这里在水乡河面宽阔的地方有这项活动。

那么请看到过龙舟竞赛场面的同学请举手,包括当现场观看过的,也可以包括在电视电影里看到过的。

能不能用一些词语来概括一下你看时或看后的感受。

(热烈、紧张、刺激,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锣鼓喧天)

【归纳】:好的。如果没有看到过的,请跟我一起来看看龙舟赛的精彩画面。

展示图片:(网上下载的图片:搜狐体育频道图片库。连贯播放)

老师从旁解释:龙舟,龙头龙尾身狭长。船手一般有8-20个,持桨坐在两侧,船头有鼓手。比赛时船手随锣鼓声的节奏,合力划桨,冲向终点。看,河面上是龙舟一片如出水蛟龙,船手们你争我赶,奋力拼搏,鼓手们则指挥若定,两岸的观众更是呐喊助威,蔚为壮观。

【归纳】看过之后,我们确实能感受到龙舟赛的热闹与欢腾、紧张激烈。

二、正文引入:

好了,光谈我们这里的端午节和龙舟赛了,忘了正事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现代作家沈从文到湘西去了解一下他们那里的端午日风俗是怎么样的?同时也领略一下那里的茶峒人是怎么过他们的端午日的。(板书:端午日沈从文)

先请同学们一起静下心来,走进茶峒人的端午日,感受一下那里的节日气氛。在听朗读时思考一下:(投影片1)

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与我们家乡的风俗是否相同或相近?

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说说理由?

(播放课文朗诵磁带)

检查预习情况,正音辨形:(投影片2)

茶峒擂鼓呐喊调理

不拘泅水戍军蘸酒

请位同学来读一遍,适当纠正。

好的,接下来请同学先相互讨论一下刚才的问题(投影片1)

然后起来来告诉其他同学。

第一问: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归纳:①穿新衣。②用雄黄蘸酒画王字。③吃鱼吃肉。④赛龙舟。)

第二问:相近的是有用雄黄涂在额头,但他们写“王”字,还有就是赛龙舟啦。

第三问: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归纳:龙舟竞赛,竞追鸭子)(板书)

理由呢?

(要求简洁表达就行,老师归纳:热闹,有趣等,并适当板书)

三、精品细节:

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品味一下作者笔下龙舟赛的场面。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一场面的。到底好在何处,会如此吸引你们的?

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段文字:“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读时及时纠正读错或破句之处)

请先相互讨论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赛的精彩场面的。

【归纳】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板书)

请找出来:(投影片3)

桨手----持、划

带头的----缠裹拿挥动指挥

锣鼓手----敲打调理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板书)

再请同学们找一下,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

(“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

【归纳】联想。两者相似点在:(板书)

鼓声如雷声,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水战时擂鼓,激战喊杀声。

作用是什么,请位同学来归纳一下好不好?

(归纳:联想的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板书)

刚才说了,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并想通过这种联想来突出龙舟赛的热闹欢腾。这在描写角度上说应该是什么?

侧面描写。

【归纳】作者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氛围。(板书)

【练习】:请你们开动一下你们的脑筋,也来试着联想一下,假如你处在这样的场合,这样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之中,耳朵里充满了呐喊之声,你会联想到什么?

相互讨论两至三分钟,然后口头交流一下。

(归纳:运动场,足球比赛,大型歌舞演唱会,激烈的战斗场面)

那么,能不能从文中再找出能突出龙舟赛热闹欢腾场面的侧面描写的内容啦?除了龙舟赛的船手们,最热闹的应该是谁呀?

【归纳】看比赛的人们:“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不讲等级,不论老少,倾家出去,全城出击,争睹龙舟竞赛,这一切的一切,都透露出了龙舟赛的热烈欢腾)

老师看到这里,就要瞎想啦:龙舟赛既然是如此的紧张激烈,那获胜者的奖品一定是非常丰厚的啦,是不是?所谓的“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

(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唉,奖品并不算丰厚呀!)

是不是获胜的龙舟上的所有的船手都有呀?

(不是,“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哦,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

那他们图个啥?

(欢乐、热闹)

【归纳】体现出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或者说,体现的是团结合作的精神,奋力拼搏精神,表现出的是人与人的真诚。

其实,在我们的校运会上,不管是参赛的选手也,啦啦队也好,尽管得到了奖品算不了什么,啦啦队不用说了也奖品也没有。但大家图的就是能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对不对。同时,齐心协力,相互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你们说是不是?(板书)

好了,龙舟也划累了,呐喊也喊累,也该休息休息啦,下面安排的是什么余兴节目呀?

(竞追鸭子)

目的是什么?

(与民同乐,还是为了突出节日的欢腾气氛!)

我们一齐来把这节读一遍。

既然是余兴节目,作者也懒得动脑筋啦,两三笔就略带过了。对于竞追鸭子,作者仅用了一句话:“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就对这热闹有趣的场面作了概括。(板书)

但我在这里要难为各位同学啦。如果你当时也在边上的话,请你用50到100字描写一下你想象中人们竞追鸭子的细节。可以写一个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或者可以写一群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想一下,河面上抓鸭子,一般会采用些什么方法?

(提示:穷追猛打迂回包抄合力擒抓守株待兔)

(要求三至五分钟内完成,然后交流:抽两三个同学朗读一下自己的“作品”)(学生作品可实物投影)

四、归纳要点:

上面,我们一齐随着沈从文去茶峒参观了他们的端午日风情。感受到了那里节日欢腾热闹的气氛。同时,也增长了不少知识,真是不虚此行!

(归纳总结,整理板书,提示要点:

湘西的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作者就抓住了这个重点,象一个向导一样,为我们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面,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中,一同和茶峒人欢笑,嬉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了喜庆的节日。

最后,让我们再来欣赏有关龙舟赛的另外几幅图片。相信你们会有与刚才欣赏图片时不同的感受的。

【结束授课】

五、课外练习:

同学们,刚刚过去的中秋节,肯定给大家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印象吧。家乡的中秋节有什么样的风俗呀?

老师请你们试着回忆一下中秋节那一天,特别是那个夜晚,你和你的家人是怎么渡过的。请把你回忆到的事情甚至是点滴用文字写下来,尽量能抓住重点,进行较为细致的描写,适当进行联想和想象,把中秋节的氛围给突现出来。

附板书设计

端午日沈从文

描写(正面)热烈欢腾

龙舟竞赛详紧张激烈

联想(侧面)团结合作奋力拼搏

竞追鸭子(想象)略

端午教案 第8篇

活动目标:

1,了解我国端午节的习俗,由来与时间,尝试查找日历中的农历。

2,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

活动准备:

1,孩子前期经验:用各种方式收集信息与调查记录中国传统的节日,来历与习俗。在前期活动中,认识日历。

2,环境材料创设:多媒体设备以及课件"端午节"

活动过程:

一,经验回忆:引出端午节

1,在一年中,有许多节日,你知道哪些节日是只有中国人才有的节日

小结:只有中国人才有,别的国家没有的,从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中国传统节日(出示字卡:中国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2,最近,要有一个传统节日,猜猜看是什么节日 (端午节)

二,交流分享:端午节的习俗与由来

1,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有什么快乐的事情

小结:端午节可以包粽子,吃粽子,这是吃的方面;可以划龙舟比赛,这是游戏;戴香包,香香的;戴红丝带,这是用的。端午节有许多开心的事情。

对于端午节你还知道些什么

插艾叶,戴香包,画药酒【通常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是良好的祝愿,祝愿小朋友身体健康,夏天不生病。】

小结:

端午节有吃的,有玩的,有戴的,还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夏天快到了,保健康,求吉祥。

2,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请幼儿说说看,个别零散经验的交流。

播放多媒体"端午节的来历",给幼儿完整的认识,梳理,丰富经验。

听了故事就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扔粽子,为什么划龙舟了。

小结:

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与来历。端午节是为了记念屈原先生,希望后人能够记住他,学习他那么爱国的精神。

三,操作,探索:端午节的时间

了解端午节的时间,感受农历为中国所特有的

刚才小朋友对端午节说了那么多,老师这里有一个疑问,你们知道端午节是几月几号吗 这里有一张今年的日历,我们来找找看,为什么端午节有两个时间呢 (一个公历,一个农历)找一找日历上的5月初五。

小结: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原来端午节是按照农历的时间庆祝的,是我国特有的节日。以后我们再来找一找中国传统节日是什么时间。

端午教案 第9篇

教学目的: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理清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3.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虚写相结合描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重点:研读文本了解民俗,学习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与虚写相结合描写场面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刚过去的中秋节还有印象吗?还记得有哪些习俗吗?

2.五月初五你知道是什么传统节日吗?你知首端午日的来历吗?我们这儿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3.不同的地区,风俗不同,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端午日》,去领略湘西地区端午节的民俗风情。(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相信大家在课前对课文都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一组习题。

1.你能准确读出下列词语吗?

蘸zhàn酒茶峒dòng 伶俐línglì 规律lǜ 桨jiǎng手 擂léi鼓 调tiáo理 呐nà喊 鹳guàn 戍shù军 泅qiú水干燥zào

2.听写下列词语

擂鼓 干燥 呐喊 泅水 戍军

3.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沈从文,现代作家,等湘西凤凰人,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

4.简答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湘西茶峒地区端午日的风俗?

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追鸭子。(渗透详略得当)

三、研读课文

(一)作者在文中介绍的众多风俗中,在阅读课文后给你印像最深的是哪个?你说说你的理由吗?

(二)研读重点段落

1.展示赛龙舟的图片

2.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这个场面。

3.作者是如何来展现场面的了,我们来看,指名读文中写赛龙舟场面的句子。

引导作者写时观察了哪些人(参加比赛的人),在写比赛的人(正面描写)时作者重点从哪些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动作和外貎)。

4.作者除了写了参加比赛的人还写了什么人?观看的人(侧面描写,烘托比赛的激烈)

5.“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这句话写得是当时的情景吗?是什么?是虚写是由激烈的赛龙舟场面引起的联想,烘托比赛的激烈。

四、学写场面

1.作者描写的赛龙舟的场面给你留下深刻印像了吗?突出场面的主体,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适当展开联想,你也可以写得很精彩。我们来试一试。

看图片写学生拔河比赛的场面。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辅导

3..交流,学生点评,进行对比赏析,加深学生对写法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你这节课的收获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

六、作业设计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本命年的回想》

3.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略)

端午教案 第10篇

活动目标:

1、学习动作“搓、捏、转、敲”。

2、对小手游戏感兴趣。

活动准备:

小手能干的照片活动过程:

1、引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魔术,现在先请小朋友把小眼睛闭起来。变变变(变出小手)提问:我变出来什么呢?(小手)我的小手很厉害的小朋友们看我会让我的小手转起来,那我请小朋友跟我一起转一转小手吧。咚咚咚拳头互敲提问:我的小手在干嘛,敲东西。拿出你们的小手跟我一起敲一敲,敲敲小腿敲敲脸蛋等。

2、哇。小手真神奇,神奇的小手会有什么本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2、小手的本领出示图片(玩玩具、画画、剪东西、洗手)总结:你们的小手真能干,会用勺子,会穿裤子,会穿衣服,会穿鞋子,会画画,会用剪刀,还会做游戏。等我们小朋友再长大一些,小手会做更多的事情的。

3、小手游戏下面,我们用小手玩个手指游戏,看看谁的小手最能干。

一根手指头变成毛毛虫啾啾啾二根手指头变成剪刀剪剪剪三根手指头变成扇子扇扇扇四根手指头变成乌龟爬呀爬呀爬五根手指头变成大老虎啊呜啊呜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做的手指游戏好不好玩?(好玩)下次我们再一起玩这个好玩的游戏。

4、反复游戏,游戏结束。

端午教案 第11篇

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如:吃粽子、插艾草、划龙舟。

2、在教师的帮助下尝试饱粽子,了解粽子的各种口味。

活动准备:

1、插艾草、划龙舟的图片。

2、活动前请家长向幼儿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和包粽子的方法。

3、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幼儿用书中划龙舟的图片,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吗?什么节日

人们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呢?(引导幼儿知道是端午节。)

二、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1、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2、教师请幼儿说一说。

3、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4、教师: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呢?教师讲述划龙舟的来历。

5、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初了吃粽子、划龙舟之外,还有什么风格习惯吗?教师展示艾草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艾草的原因。

6、带领幼儿学习简单的端午节儿歌。(儿歌:五月五,端午到,吃粽子,插艾草,划龙舟呀真热闹。)

三、让幼儿完整听屈原的故事

1、故事中的屈原是一位什么人呢?

2、他为什么要跳江自杀呢?

3、人们为什么要包粽子、吃包子和划龙舟呢?

教师小结: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们国家古代的一位伟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一心为国家大事担忧,眼看着国家就要面临灾难却无法挽救,于是整天忧心忡忡,不久,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就跳江自杀了!但是他的尸体一直都没有找到!他自杀的时候刚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们就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在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赶跑河里的鱼虾,怕他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在河里投包子、粽子喂饱鱼虾,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体!由此可见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尊重与爱戴的人啊

四、请幼儿说说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

教师:马上就是端午节了,我们家里都已将开始包粽子了,你们包粽子要用到哪些工具呢?

1、这些包粽子的工具要作哪些准备呢?

教师小结: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要包粽子和包子。包粽子要用粽叶和糯米,根据个人的口味,人们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猪肉,做成咸粽子;也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红枣,做成甜粽子! 活动结束!

端午教案 第12篇

端午节主题班会教案

一(x)班

活动目标:

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同学们对端午节的印象只是吃粽子、挂香包、看划龙船,从来没有深入去认识端午节,本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的去认识端午节。整个活动设计先从端午佳节的习俗切入,让学生去寻找端午节的起源故事,动手做香包,以及认识端午节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
进而让学生在吃粽子之余,关心一下自己,如何让自己吃得更健康,在看划龙船之余,也能体会一下团体同心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赛龙舟录像 有关端午节的诗歌

活动过程:

一、全体立正、各小队整队

二、各小队长向中队长报告人数,中队长向中队辅导员报告人数

三、出旗、奏乐、敬礼

四、唱队歌

五、主题活动开始:

(一)端午奇缘话习俗。

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跟端午有关的知识和风俗都可以说,可回答下面的问题。

x、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那么,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3、学生生动地讲述端午节的起源故事。(各种起源故事附后)

(二)外来学生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的习俗。(班上7位外来学生)

(三)观看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主持人):同学们,你看过“龙舟竞赛”吗﹖端午节龙舟竞渡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体坛盛事!端午节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腐败而投江自尽,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锣鼓声把江中鱼虾吓走,而同时又把粽子抛进江中喂饲鱼虾,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 。

龙舟竞渡可说是端午节的高潮。龙舟长x0米多,以龙头和龙尾作装饰,船身还特意雕上麟状花纹,唯妙唯肖;每只龙舟可容纳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 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领下,以及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划向终点 。现在,我让我们一起加入这一行列。

(播放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主持人):看了刚才的录像,想谈谈自己的想法吗?

队员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辅导员讲话:

同学们,今天的活动搞得非常成功,在此向你们表示祝贺。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强烈的`表现欲望以及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对信息、资料的搜集能力。通过本次活动,我们近距离接触了端午节,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老师相信今年的端午节大家一定会过得特别有意思。到时候我们再一起来包粽子,表达一份我们对屈原的怀念。

端午教案 第13篇

活动目标:

1,了解我国端午节的习俗,由来与时间,尝试查找日历中的农历.

2,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

活动准备:1,孩子前期经验:用各种方式收集信息与调查记录传统的节日,来历与习俗.在前期活动中,认识日历.2,环境材料创设:多媒体设备以及课件"端午节"

活动过程:

一,经验回忆:引出端午节

1,在一年中,有许多节日,你知道哪些节日是只有人才有的节日

:只有人才有,别的国家没有的,从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传统节日(出示字卡: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2,最近,要有一个传统节日,猜猜看是什么节日 (端午节)

二,交流分享:端午节的习俗与由来

1,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有什么快乐的事情

:端午节可以包粽子,吃粽子,这是吃的方面;可以划龙舟比赛,这是游戏;戴香包,香香的;戴红丝带,这是用的.端午节有许多开心的事情.

对于端午节你还知道些什么

插艾叶,戴香包,画药酒通常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是良好的祝愿,祝愿小朋友身体健康,夏天不生病.

:

端午节有吃的,有玩的,有戴的,还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夏天快到了,保健康,求吉祥.

2,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请幼儿说说看,个别零散经验的交流.

播放多媒体"端午节的来历",给幼儿完整的认识,梳理,丰富经验.

听了故事就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扔粽子,为什么划龙舟了.

:

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与来历.端午节是为了记念屈原先生,希望后人能够记住他,学习他那么爱国的.

三,操作,探索:端午节的时间

了解端午节的时间,感受农历为所特有的

刚才小朋友对端午节说了那么多,老师这里有一个疑问,你们知道端午节是几月几号吗 这里有一张今年的日历,我们来找找看,为什么端午节有两个时间呢 (一个公历,一个农历)找一找日历上的5月初五.

: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原来端午节是按照农历的时间庆祝的,是我国特有的节日.以后我们再来找一找传统节日是什么时间.

端午教案 第14篇

活动目的:

1.活动使学生知道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及日期。了解端午节的

各地风俗习惯。

2.通过收集、整理、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了解一些

传统节日常识,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

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活动重点:

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及具体日期,了解人们庆祝节日的传统习俗。

活动准备:

收集端午节图片及相关资料 排练舞蹈、手工,收集古诗等。

活动过程:

一、导语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

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

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

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

而对外国节日却很热衷。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应全面了解中国

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全民人文素养。

这次主要围绕端午节展开一次实践活动。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很多。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二、过程:

1.课件出示端午节图片,让学生感受节日气氛。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课后收集关于端午节资料。

(1)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
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

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
吴越民族图腾祭说;
起于三代夏至节说;
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2)端午节又称重五,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

3.课件出示各地端午节风俗习惯。

(1)让学生了解各地端午节风俗,比较有什么不同。

(2)让学生了解本地端午节风俗,并结合自己每年过情景。讨论交流。

4.小组比赛关于端午节的古诗及谚语。

端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
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宝山)

三、动手活动

1演话剧屈原

2.学生小组比赛动手包粽子。感受节日氛围。

四、说一说这次活动的收获。

五、总结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xx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 端午 教案 端午教案14篇 端午教案(集合14篇) 端午活动课教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