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仟文档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在中心组专题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时的研讨发言材料12篇

时间:2024-04-03 20:00:11 来源:网友投稿

在中心组专题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时的研讨发言材料12篇

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范文按照X纪委、X委组织部《转发中共中央纪委机关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认真开好2023年度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文件的通知》(X组通〔2023〕X号)要求,聚焦“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团结带领党员干部群众以奋发有为的精神贯彻落实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主题,紧扣《通知》明确的6个带头和征求到的X个方面存在问题深入对照检查,认真查找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刻剖析其存在的原因,明确了整改方向,不当之处,请给予批评帮助。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 在中心组专题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时的研讨发言材料的文章12篇, 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在中心组专题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时的研讨发言材料篇1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作出一系列战略性部署,多次对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内涵深刻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实践中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在创新中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为做好新时代文化遗产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落实。

  全面加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等一系列重要论断,全面加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文物法律法规,仅将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作为法律保护的对象,其他文化遗存一拆了之,对中华文化保护传承造成严重危害。如今,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指引下,将包括文物古迹、地下文物、红色资源、历史街区、传统村落、中华文化标识等类型的文化遗产列为保护对象,进一步加大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力度,一切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都被纳入了保护范围。

  文物古迹保护:尽可能保留历史原貌。从xx到xx,从xx到xx山庄,文物古迹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祖国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历史见证。随着城镇化加速发展和大规模城乡建设,一些地方未能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导致文物保护一度面临严峻挑战。20xx年,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统计结果,近xx年来我国有x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其中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有些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时对文物过度利用,甚至为建设旅游景区而损坏文物。

  20xx年x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他多次提出,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20xx年在xx窟考察时提出,“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2022年在xx古城考察时要求,“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他强调,要保留历史原貌,明确反对拆真建假。20xx年对筹建xx纪念馆的报告作出重要批示,强调“修旧如旧,保留原貌,防止建设性破坏”。20xx年在xx考察时强调,“要珍惜和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能搞过度修缮、过度开发,尽可能保留历史原貌”。

  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的“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得到更加坚决的贯彻执行。“防止拆真建假、拆旧建新等建设性破坏行为”被写入20xx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维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历史风貌的完整性、社会生活的延续性成为许多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指导原则。

  地下文物保护:加强古代遗址的有效保护。从一处处古代文化遗址中探究中华文明五千年传承有序的考古学依据,是几代中国考古学人倾注一生的心愿。20xx年x月,xx、xxx、xxx、xxx等x位考古学家提出《xx》。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强古代遗址的有效保护,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

  多年来,各地考古工作者呼吁实现考古前置。为解决地下文物保护面临的被动局面,一些地方通过立法作出了有益探索。虽然“先考古、后出让”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设计,但因各种原因这一原则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可能影响国家文物安全。20xx年x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他特别强调,“要制定‘先考古、后出让’的制度设计和配套政策,对可能存在历史文化遗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不得使用”。

  由此,在全国范围内彻底解决了“先考古、后出让”等难题。20xx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进行土地出让或者划拨,应当事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组织进行考古调查、勘探”,预示着考古前置的法治保障不断健全。

  红色资源保护: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习近平总书记从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的高度出发,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从嘉兴南湖红船到延安宝塔山,一批批革命文物是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宝贵精神财富。保护红色资源就是保护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记忆,保护中国人民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奋斗拼搏的历史物证,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xx周年之际,20xx年x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新县考察时提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同年xx月,在上海考察时要求,“要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xxx周年之际,20xx年x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信心百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同年x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要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加强科学保护”。

  革命文物史迹记录着共产党人的奋斗史。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散布着不可移动革命文物x.x万多处,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超过xxxx家。在革命文物的保护方法上,更加注意保持“本来是一个革命的、艰苦的地方”的历史原貌。

  传统村落保护: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大量乡土建筑,不仅反映了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也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见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三农”工作大局出发,多次强调在乡村振兴中要注意文化遗产保护。20xx年xx月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20xx年x月在云南大理考察时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20xxx月在参加xx届全国人大x次会议xx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

  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农村农业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全面加强。目前,我国已公布中国历史文化名镇xxx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xxx个、中国传统村落xxxx个,形成了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群。

  中华文化标识保护: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中华文明标志性象征的保护传承,要求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20xx年x月在xx考察时指出,“xx等,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20xx年x月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xx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切实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依法严格保护,更好发挥长城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作用”,“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近年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如今,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扎实推进,并坚持将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作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首要任务,为传承中华文化、赓续历史文脉提供了深厚滋养。

  重点加强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

  文化是灵魂,爱惜如生命。从周秦汉唐的西安到元明清的xx,历史文化名城体系是中华文化极为重要的载体,我们理应发自内心地珍惜,竭尽全力地爱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地倡导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一再就古城保护作出重要指示。近年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得到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支持,全国各地积极探索整体保护、全面保护、活态保护的新方案、新路径。

  强调古城保护的重大意义: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20xx年xx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我们的城市有许多历史记忆,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城区,是最宝贵的东西,不能因为浮躁、无知而破坏掉”。对当时城镇化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严肃批评:“目前,城镇建设中出现了不少让老百姓诟病的问题,一些地方大拆大建、争盖高楼,整个城市遍地都是工地;城市建设缺乏特色、风格单调;一些城市建设贪大求洋,一些干部追求任期内的视觉效果;一些城市漠视历史文化保护,毁坏城市古迹和历史记忆。”

  20xx年x月,习近平总书记在xx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了“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论断。他指出,“xx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20xx年xx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了“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挂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上”的重要论断。他指出,“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古人讲,‘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延绵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现在,很多建设行为表现出对历史文化的无知和轻蔑,做了不少割断历史文脉的蠢事”。

  阐明古城保护的科学方略:不能搞拆真建假那样的蠢事。20xx年x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好文物,让人们通过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风格、传统风貌,不能随意占用和损坏,也不能以保护为名大拆大建。这方面要严格制度、严格把关”。同年xx月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要求,“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搞‘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那样的蠢事”。

  20xx年x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xx城市总体规划(20xx年—2035年)》的批复中,明确提出:“加强老城和‘三山五园’整体保护,老城不能再拆,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按照“老城不能再拆”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各地不断总结古城保护成功经验,更多采用“保护古城,建设新城”的保护方略,坚持古城的整体保护,推动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蓝图绘到底。

  书写中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篇章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指引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xx年来,从文物保护服从经济发展,走向了保护和发展两者同等重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从历史文化名城成片拆除,走向了古城整体保护、全面保护;从历史街区大拆大建、拆真造假屡禁不止,走向了在全国范围内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从考古工作被迫让位土地开发的被动局面,走向了以“先考古、后出让”制度设计实现考古前置;从破坏文物的法律成本极低,走向了严格执法,文物保护终身追责,严厉打击文物犯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建设的思想宝库。“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要珍惜和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能搞过度修缮、过度开发,尽可能保留历史原貌”;“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重要论述,字字句句展现了共产党人热爱文化的境界与情怀,不仅是对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作出的明确部署,也是对各级党委政府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建设提出的政治要求。

在中心组专题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时的研讨发言材料篇2

  各位领导,同志们:

  刚才,xx同志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部长指示,下面,我结合xx工作实际,谈谈我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和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意义。“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根本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之本,二者虽然诞生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但是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相遇,正是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之际,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困顿中的中国人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解放、走向现代化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相贯通,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相融通。在宇宙观上,马克思主义主张人与自然辩证统一,中华文化讲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天道为准则,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融天道与人道为一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天下观上,马克思主义以实现全人类解放为目标,中华文化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至大无外、至公无私,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自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社会观上,马克思主义坚持运用矛盾观点来认识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中华文化秉持“和而不同”的思想,在社会交往中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不同”中寻求“共同”,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在道德观上,马克思主义要求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中华文化倡导“人心和善”的理念,弘扬仁爱精神,从自身修养上下功夫,养浩然之气,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激发互相成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使中华文明迸发强大的精神力量。譬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激活了传统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强调“劳工神圣”,工农是至高无上的社会力量;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唤起了传统的变易思想,“天地革而四时成”,鼓舞着中国人民排除万难把革命进行到底;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学说激发了国人对大同社会的憧憬和追求,前仆后继为崇高理想而奋斗;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升华了中国古代世界观和辩证思维,《实践论》《矛盾论》应运而生,指导中国革命在把握规律中摆脱困境、走向胜利。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国之为中国、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这迫切需要我们立足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中国实践的主体性,大力建设引领时代进步、支撑民族复兴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经过新时代十年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两者互相激发互相成就。

  三、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党的**大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生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强调“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就是因为世界现代化进程发展至今,那些一味的模仿者、盲目的追随者注定没有前途。中华文化是常新的,本身包含着许多现代性因素。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国理论的科学指引,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有力支撑,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深厚滋养。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来自文化主体性。“中国”和“中华”,不仅是一个地理指称,更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立不住、站不稳、行不远;失去文化主体性的民族,常常湮没于历史烟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都是以“中国”为主体展开的伟大实践,离开“中国”这个“本”,什么都干不了、成不了。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创造的。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下一步,我们将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xx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政治任务、理论任务和学术任务,要带头学习、带头研究、带头阐释。一要深入学习领会,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主题教育重点内容,同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起来,系统学习、深刻领悟、掌握精髓。二要在xx迅速掀起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让xx干部职工充分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关心关爱和殷切期望,进一步增强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三要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工作,聚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重大观点、重大判断、重大结论,推出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阐释成果。四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我们将一以贯之高度重视文明文化研究人才培养,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可靠、学识深厚、贯通古今、融通中外的优秀中青年文明文化研究人才队伍。

  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在中心组专题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时的研讨发言材料篇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也面对着新情况新挑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作为党员干部,要坚定文化自信,以高度历史自觉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传承发展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在做好文化传承中更好展现担当作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努力推动文化传承工作高质量发展。

  第一,必须深刻认识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除了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还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果一个文明内部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同感不强的话,它不可能继续长时间地存在,会出很多问题。党的**大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大部署。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文化自信的深沉力量。文化自信源自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正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从世界历史上看,一个对自身的文化传统、历史传统特别认同的国家、民族,才能够立于世界不败之地。当今乃至未来全球化时代,各种价值观念交相辉映,同时又鱼龙混杂的时代,更需要用文化,用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来凝聚人心,形成一个牢固的共同体。所以,较之于政治、经济、生态、社会等各方面的主张,文化是整个民族国家当中最深层次的,而且是最基本的,同时是影响力最持久的力量和精神源泉。

  第二,必须深刻认识到,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坚定文化自信就能凝聚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伟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新的时代重任、新的历史创造,比以往更加需要强大的精神引领和文化支撑。唯有将文化建设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中、协调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过程中和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全程中,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其目标。今天,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必须深刻认识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文化自信自强起来,才能彻底避免“跟人脚迹,学人言语”问题,才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新时代新征程,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党和人民就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坚持守正创新,就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继续推进“两个结合”,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彰显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现代华章。

  第三,必须深刻认识到,通过坚定文化自信,激发蕴含在党员干部内心中宝贵的精神力量。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始终把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立在对党的信仰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全面增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思想和行动自觉。把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必修课”,不断强化党的使命担当意识,不断提升政治境界、思想境界、道德境界,真刀真枪解决思想根子上存在的问题,使每一次党内生活都成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生动课堂,全面树立树牢正确新时代文化观。必须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在学懂弄通“两个结合”上下一番苦功夫,确保学到底、悟到位,自觉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新的伟大实践历练中增长文化建设经验智慧,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长才干、提能力,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保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走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路,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协同推进文化创新,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在中心组专题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时的研讨发言材料篇4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我们在迈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的关键历史节点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指明了方向。

  一、必须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作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键也在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来,始终重视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谋划,并审时度势,根据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不断作出新的判断、新的定位。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就开始探索一条中国文化建设的新道路,力图融合东西文化的精华,建构中国新文化。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担负起反对封建文化、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历史使命,代表了中国崭新的文化力量和文化方向,推动中华文明进入前所未有的革新发展进程。历经百年探索,作为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彰显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时代特征的文化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通过将文化自信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标定了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重要遵循。

  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实现了有史以来中华传统文化最广泛而深刻的改造,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活力,铸就了中华文明新辉煌。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之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堪称文化地标、文化殿堂的两家“国字号”机构——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的标志性文化工程,是新时代文化使命的重要见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一切创造,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党的政治文化、军事思想、外交思想等,都属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还要在新时代从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上创造新的更大辉煌,创造新的文明形态。因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为指引,坚持党的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汇聚起文化文明的力量。

  二、必须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时指出:“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课题。要完成这一课题,必须从历史走向未来,在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历史的基础上继承弘扬和创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为世界文明史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国家版本馆建设的初心宗旨就是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中华文明有着独特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其中蕴含着深厚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基因和历史底蕴,是我们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也是中国屹立于世界的重要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五个突出特性贯通了历史和现代,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的整体特征,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文化特性、中华文明精神的全面把握,站在中国式现代化角度对创造新文化进行深邃思考和宏伟擘画,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中华文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行动逻辑,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肥沃土壤,也为其开花结果提供了源头活水。当今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因此,只有植根于五千多年文明的文化沃土,才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系统研究中华文明发展史,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历程,读懂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从中汲取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和价值精髓,进而走向未来、开拓创新。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努力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还要讲好中华文明的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跨越时空、跨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

  三、必须坚持“两个结合”

  “两个结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开辟了守正创新、固本开新的文化发展新境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融通汇合的理论结晶,正是“第二个结合”在新时代的最大成果,是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积淀中汲取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历史智慧等深厚养分,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价值观维度上具有高度契合性,因而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底气和动力。只有植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能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说正是这种“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宏阔辽远的历史纵深,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百年结合史来看,二者是互相成就的关系,是生命共同体。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力量激活了古老的华夏文明,赓续千年的中华文脉得以再度青春化。遇到马克思主义之前,中华文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受重大挫折;遇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文明打开了创新空间,一步步焕发生机。另一方面,中华文明涵养了马克思主义赖以扎根生长的文化沃土,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来自异国他乡的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牢牢扎根并繁荣兴盛。离开中华文化这片沃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绝不可能有今天的境遇。“两个结合”科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而“第二个结合”,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的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同志们,文明之光照亮复兴之路,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也必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世纪。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已经发出,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奋力开创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的新局面。

  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在中心组专题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时的研讨发言材料篇5

  2023年x月x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指明的新方向,为文化发展与繁荣提出的新要求。

  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这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创新的根本路径。理论是对时代任务和问题的“解”和“答”。一种理论之所以能够被称为真正的创新的理论,就在于它回答了时代的问题,完成了时代的任务。不同时代的理论体系之所以有万千形态,就是因为不同时代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任务,因而对这些问题和任务的回答也就不同。文化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它是否提供了解决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的方案,就在于它是否从事中见理、器中见道,从特殊中发现普遍,从个别中提升出一般,从中国问题和中国实践中概括出中国理论,再用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是否做到了下学而上达”。

  生活和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来源。任何观念和思想都不可能成为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最终原因和源头。我们不能幻想从某一文化观念和文化形态出发来建构与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反,我们应该从社会的物质生活实践出发,从正在进行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出发,来思考和研究时代提出的客观要求,思考和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和任务。当代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只能来自我们正在进行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因此,当代中国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认真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认真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真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就是一门研究如何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研究如何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简言之,就是一门研究如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学问。因此,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实际上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紧紧围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立党立国依靠的是马克思主义,兴党兴国依靠的也是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同样,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为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紧紧围绕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建设和发展好当代中国文化,是由我国社会的基本性质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观念形态的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任何上层建筑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且归根到底都服务于经济基础。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种社会制度,也无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统治阶级是剥削者时,这种文化就要表达剥削者的愿望;统治阶级是劳动者时,这种文化就要表达劳动者的愿望。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了反映和维护其经济基础的主导文化,该国家的存在就难以维系和持续。因此,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决定的。

  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中国文化为载体,坚持古为今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明确提出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问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国家和民族传承与发展的根本。

  发展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把当代中国文化放到整个中华文化和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去考量,让当代中国文化融入整个中华文化和文明发展的大系中。马克思主义如果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它就只是一种外在于我们的文化,就是无根的文化,就不可能在中华大地生根、开花和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不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不与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它依然还是古代的文化,就不可能成为反映、维护和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要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洋为中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和发展当代中国文化,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对于外来文化,我们既要反对盲目排外,同时,还要反对不加分析地盲目崇拜和全盘吸收。列宁说:“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毛泽东说,“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对于外来文化,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另一方面还要看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汲取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建设发展面向和解决中国实践和中国问题的中国人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

  五、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以守正创新为基本方法,利用不同思想资源,不断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守正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创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开放性和发展性理论品格的思想提升。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守正就是守马克思主义的正,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正,守中华文化的正。创新就是在守正的基础上,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思想方法,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既为当代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又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路径和方法,切实解决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世纪难题。

在中心组专题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时的研讨发言材料篇6

  2023年x月x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指明的新方向,为文化发展与繁荣提出的新要求。

  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这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创新的根本路径。理论是对时代任务和问题的“解”和“答”。一种理论之所以能够被称为真正的创新的理论,就在于它回答了时代的问题,完成了时代的任务。不同时代的理论体系之所以有万千形态,就是因为不同时代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任务,因而对这些问题和任务的回答也就不同。文化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它是否提供了解决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的方案,就在于它是否从事中见理、器中见道,从特殊中发现普遍,从个别中提升出一般,从中国问题和中国实践中概括出中国理论,再用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是否做到了下学而上达”。

  生活和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来源。任何观念和思想都不可能成为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最终原因和源头。我们不能幻想从某一文化观念和文化形态出发来建构与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反,我们应该从社会的物质生活实践出发,从正在进行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出发,来思考和研究时代提出的客观要求,思考和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和任务。当代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只能来自我们正在进行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因此,当代中国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认真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认真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真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就是一门研究如何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研究如何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简言之,就是一门研究如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学问。因此,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实际上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紧紧围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立党立国依靠的是马克思主义,兴党兴国依靠的也是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同样,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为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紧紧围绕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建设和发展好当代中国文化,是由我国社会的基本性质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观念形态的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任何上层建筑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且归根到底都服务于经济基础。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种社会制度,也无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统治阶级是剥削者时,这种文化就要表达剥削者的愿望;统治阶级是劳动者时,这种文化就要表达劳动者的愿望。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了反映和维护其经济基础的主导文化,该国家的存在就难以维系和持续。因此,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决定的。

  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中国文化为载体,坚持古为今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九大和**大明确提出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问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国家和民族传承与发展的根本。

  发展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把当代中国文化放到整个中华文化和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去考量,让当代中国文化融入整个中华文化和文明发展的大系中。马克思主义如果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它就只是一种外在于我们的文化,就是无根的文化,就不可能在中华大地生根、开花和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不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不与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它依然还是古代的文化,就不可能成为反映、维护和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要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洋为中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和发展当代中国文化,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对于外来文化,我们既要反对盲目排外,同时,还要反对不加分析地盲目崇拜和全盘吸收。列宁说:“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毛泽东说,“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对于外来文化,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另一方面还要看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汲取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建设发展面向和解决中国实践和中国问题的中国人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

  五、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以守正创新为基本方法,利用不同思想资源,不断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守正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创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开放性和发展性理论品格的思想提升。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守正就是守马克思主义的正,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正,守中华文化的正。创新就是在守正的基础上,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思想方法,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既为当代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又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路径和方法,切实解决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世纪难题。

在中心组专题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时的研讨发言材料篇7

  尊敬的xx部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充分揭示“第二个结合”推动思想解放的重要作用及其深厚根源,对于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以“第二个结合”推动思想解放、形成中国式现代化新的文化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

  一、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刻认识,“第二个结合”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方面推动思想解放

  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认识,是不断推进、逐步深化的。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命题的同时,毛泽东同志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9xx年,中共中央指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将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寓于“中国具体实际”之中,推进党所领导的事业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xxx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由此形成“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以及“第二个结合”的崭新表达。

  “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结果。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同时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形成一系列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思想伟力。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作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第二个结合”凝结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刻认识,深化了我们党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路径创新。在坚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在一个新的高度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的广阔空间,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相联通。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本质上是认识与实践的结合,是在共时态情况下实现两个领域的贯通与融会;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则是一种指导思想与历史根脉的耦合,是在历时态思维中将同属精神领域的观念成果予以联通互融。比较而言,后者的视野更深邃、境界更深远。

  “第二个结合”是思想解放的结果,同时又必然推动思想解放。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深化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方面看,“第二个结合”推动思想解放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怎样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朝向什么目标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联通、文化融合、精神传承角度,获得了新的认识与启示;它让我们对在中华大地上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应当被赋予怎样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呈现出何种中国气派和中国特征,如何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明确了正确方向和基本遵循;它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何以能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思想补充和原典支撑,从其文化精华中如何获得夯实历史根基的深厚基础,以推动自身沿着中国化时代化的道路继续前进,指明了努力方向和正确路径。

  二、以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方面推动思想解放

  “第二个结合”既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刻认识,又是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的重大责任。我们党始终秉承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历史担当,自觉礼敬民族历史,充分尊重传统文化,科学辨析精华糟粕,实事求是整理挖掘,把承继精神与改造形式有机结合,把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辩证统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予以科学定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现实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与阐发,一方面高度重视和秉持坚守了我们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基本立场,另一方面极大提升了我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视野和思想境界,将传承弘扬这项重要事业置于更高的平台和更重要的地位。以毛泽东同志“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为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用中华文化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言必信,行必果”“德不孤,必有邻”等,深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大力倡导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用“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政者,正也”等,着重强调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要求。这既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新的思想之源和新的阐释论证,使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联通融合,同时又激活了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富有鲜明特征的当代气韵与时代风采。

  以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方面推动思想解放的意义在于:它激发我们在回望历史、回望传统过程中,对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审视,认真区分大量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精粹,仔细界定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为当时社会所需要并服务于社会稳定结构的内容,从中鉴识出哪些是精华内容、哪些是糟粕成分;它激励我们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联通起来一体践行,把这两个层面在由此及彼、相互衔接关系中把握,把这两个阶段在前后相继、互为支撑作用中贯通;它指引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自觉链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得到方法指导和主题昭示,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中获得走入现代社会的理念引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xx精神在马克思主义指导引领下不断发扬光大、愈加深入人心。

  三、以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互相成就的科学揭示,“第二个结合”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面推动思想解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不仅深刻论述“第二个结合”的独特地位与重大意义,而且深刻指明推进“第二个结合”深化发展的原则遵循和根本路径,强调“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通过“结合”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明确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有时域、空间上的不同和表征方式上的差异,但二者在瞩目关切的内容领域、观点见解、思维方式等方面却有诸多通达相融之处,具有贯通融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第二个结合”深化发展,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彼此契合、互相成就。

  为此,我们必须抓住“第二个结合”的重点任务和实质性要求,在已有成果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通起来进行比照鉴识,确认共通之处,明晰差异所在,昭示互补空间,有针对性地推进“第二个结合”深化发展。首先,我们要看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认知对象和着力方向上,共同瞩目于人类社会及其要素关联、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与共同发展,都推崇思想理念的经世致用与务实品格。马克思主义对“实践”至上性和优先性的强调与追求“知行合一”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对立统一学说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分为二”“中庸”智慧等,都在认知观点上具有相通性,在内在精神上具有一致性。其次,我们还要看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许多差别、差异。马克思主义关注历史变迁及其发展规律,具有宏大叙事、格局纵论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偏重于群体秩序与人为修行,带有伦理道德、心性养成风格。这种差别、差异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二者互为融通的可能区域。最后,我们还必须明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互补、可以互鉴的理念空间。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观以至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观、知行观、和谐观、伦理观、诚信观及xx观念、道德精神、民族气节等,都有着互为启发、互补互鉴的丰富内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人的修身养性理念,互补互鉴空间宽阔,定能助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人的发展理论、人的现代化理论等领域实现进一步创新发展。

  以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互相成就的科学揭示,“第二个结合”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面推动思想解放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为人类文明创造和人类文化优秀成果,二者存在高度的契合性,这种契合能够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架设起通达的桥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之间实现内容上的联结、价值上的会通;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在彼此契合基础上朝互相成就的方向和目标去努力,惟其如此,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以此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让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让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必须传承弘扬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做到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坚持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立足当前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必须遵循当代中国实践的需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与经验、机遇与挑战、推进与发展中汲取养料,将现代文明的根基深深扎在实践之中,必须顺应亿万人民群众的愿望,在历史创造者、参与者、推动者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中,校准并设定现代文明的方向与路径,必须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以事物的本源、本质、本性为依归,构筑巩固现代文明的现实基础,汇聚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力量。

  这些新的认识,本身就是思想解放的成果,并将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思想解放将助力我们深化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提升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自觉。凭借“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威力,我们深化推进“两个结合”,深化推进“第二个结合”,必将让马克思主义深深植根中华大地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之中,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必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扬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的理念内容,使自身内蕴的思维智慧呈现出应有的当代价值。

  发言完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

在中心组专题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时的研讨发言材料篇8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xx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中华文化千年历史底蕴背景下,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应传承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立文化自信于心、文化传承于行、文化创新于脑,挺起民族脊梁,与文化携手前行。

  一、溯本追源,从浩瀚资料中探寻文化脉络。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代先贤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察万物之源得出了许多治国之道、为人之学、修身之法,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从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深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决定了我们民族的品格和胸襟,决定了我们民族的友善及和平。一句“上下五千年”,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民族自强提供了强大的底气;一句“纵横九万里”,将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振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高度。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要不断从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在百家齐放中理解什么是“文化土壤”,在兼容并蓄中获悉什么是“大国风度”,在溯本追源中理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脉络,找准中华文明能够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以高度从容、谦逊内敛向世界展示泱泱大国的“中国智慧”。

  二、守正创新,从不懈奋斗中赓续红色基因。文化精神是支撑中国人民向上向善更持久的力量,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源、根脉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来看,革命文化锻造了中华文明的“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是所有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接续传承的精神纽带。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是党和人民在最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通过英勇斗争创造出来的文化形态,其中饱含着对国家、对民族最深层次的爱国情感,代表着最鲜活的奋斗精神、务实作风,是在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结合重构,凝聚升华产生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广大党员干部要勇担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把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烙刻于心,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深刻情感,亦如革命先辈们一般,铿锵有力、意气风发地向世界传递坚定自信的“中国声音”。

  三、奋楫扬帆,从文化传承中汲取前进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国史党史是前进路上的一面镜子,提醒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源源不断地从史料中汲取执政智慧,在开创民族复兴新局面道路上奋斗不息。xx冬奥盛会惊艳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自信、包容、开放的大国形象;大唐芙蓉园梦回千年,展现中华文化包容四海、兼纳百川的精神风貌;xx中轴线、京杭大运河等一大批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绽放了时代新韵。广大党员干部要弘扬好社会主义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通过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不断焕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崭新颜值”,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向世界分享我们的文化硕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方案”。

在中心组专题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时的研讨发言材料篇9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x月x日,习近平总书记在xx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过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的讲话精神,结合本职工作,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强化理论武装,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要始终把加强学习作为提高素质、增长才干、科学决策的重要途径。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提升能力:一是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党建联组、主题教育学习,认认真真撰写心得体会和学习笔记。深刻领会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指示精神及x下达的各项工作要求。二是对照岗位职责,自觉学习分管工作所涉及的餐饮服务、酒店管理、工程和园林绿化等相关专业知识,不断厚实业务知识储备,持续提升自身管理能力,为做好各项分管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保证分管工作稳步推进。三是在工作中向班子成员学习管理经验,向下属学习服务经验,向典型学习先进经验,有效提升工作质效和决策的科学性,保证宾馆工作有序落实。

  二、认真履职尽责,扎实做好本职工作

  按照x分工,我主要分管餐x工作。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针对不同部门职能进行对口培训,着力提升员工专业技能与整体素养。严格落实宾馆规范化管理,x等各个环节都做到高标准、高素质、高水平。加强与分管部门负责人和部分员工沟通,对工作松懈、浮于表面的苗头及时纠正,帮助员工建立优质服务的意识,打造真正的优质服务型队伍。二是重新修订了部门所有岗位职责和日常工作管理规定,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坚强制度保障。加强与分管部门负责人的沟通,谋定工作思路,确定部门重点工作并进行具体分工,全程跟进,实时掌握工作进度,严格落实岗位台账、部门周报、日常汇报等制度,加大工作监督检查力度。三是将安全工作融入部门日常工作,每逢节假日、重要接待前,对重要设施设备进行严格检查。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健全各项食品卫生岗位责任制。严把厨房进货渠道,严审质量、严控价格,确保所采购的畜禽、水产、肉类产品无食品安全隐患,每日指定专人检查物品是否标准化摆放,生熟是否分离,食品卫生是否达标,是否进行食品生熟留样,确保做到安全、卫生、标准化。

  三、严格廉洁自律,强化自我约束

  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要求,时刻用党纪法规要求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持续提升自身的廉洁能力。通过三个始终要求自己:一是始终在思想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也在生活小节、平常小事上讲规矩、守纪律,清白做人。二是时刻在思想上保持高度警惕,自觉以党章党规为标尺和镜鉴,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严格履行工作程序,遵守组织人事纪律,坚持按原则、制度、规矩办事。三是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强化廉洁从政和依法办事意识。主动净化交友圈、朋友圈、生活圈,自觉抵制不良风气。自觉接受组织和人民群众监督,时刻告诫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在中心组专题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时的研讨发言材料篇10

  各位领导,同志们:

  刚才,xx同志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部长指示,下面,我结合xx工作实际,谈谈我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和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意义。“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根本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之本,二者虽然诞生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但是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相遇,正是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之际,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困顿中的中国人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解放、走向现代化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相贯通,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相融通。在宇宙观上,马克思主义主张人与自然辩证统一,中华文化讲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天道为准则,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融天道与人道为一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天下观上,马克思主义以实现全人类解放为目标,中华文化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至大无外、至公无私,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自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社会观上,马克思主义坚持运用矛盾观点来认识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中华文化秉持“和而不同”的思想,在社会交往中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不同”中寻求“共同”,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在道德观上,马克思主义要求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中华文化倡导“人心和善”的理念,弘扬仁爱精神,从自身修养上下功夫,养浩然之气,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激发互相成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使中华文明迸发强大的精神力量。譬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激活了传统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强调“劳工神圣”,工农是至高无上的社会力量;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唤起了传统的变易思想,“天地革而四时成”,鼓舞着中国人民排除万难把革命进行到底;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学说激发了国人对大同社会的憧憬和追求,前仆后继为崇高理想而奋斗;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升华了中国古代世界观和辩证思维,《实践论》《矛盾论》应运而生,指导中国革命在把握规律中摆脱困境、走向胜利。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国之为中国、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这迫切需要我们立足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中国实践的主体性,大力建设引领时代进步、支撑民族复兴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经过新时代十年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两者互相激发互相成就。

  三、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党的**大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生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强调“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就是因为世界现代化进程发展至今,那些一味的模仿者、盲目的追随者注定没有前途。中华文化是常新的,本身包含着许多现代性因素。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国理论的科学指引,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有力支撑,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深厚滋养。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来自文化主体性。“中国”和“中华”,不仅是一个地理指称,更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立不住、站不稳、行不远;失去文化主体性的民族,常常湮没于历史烟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都是以“中国”为主体展开的伟大实践,离开“中国”这个“本”,什么都干不了、成不了。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创造的。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下一步,我们将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xx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政治任务、理论任务和学术任务,要带头学习、带头研究、带头阐释。一要深入学习领会,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主题教育重点内容,同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起来,系统学习、深刻领悟、掌握精髓。二要在xx迅速掀起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让xx干部职工充分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关心关爱和殷切期望,进一步增强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三要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工作,聚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重大观点、重大判断、重大结论,推出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阐释成果。四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我们将一以贯之高度重视文明文化研究人才培养,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可靠、学识深厚、贯通古今、融通中外的优秀中青年文明文化研究人才队伍。

  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在中心组专题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时的研讨发言材料篇11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x月x日,习近平总书记在xx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展现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显著提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坚持学以致用,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大部署。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只有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才能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肩负新使命、奋进新征程,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刻认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要增强文化自觉,深刻理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xx,前程远大。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谱写民族复兴新华章。

在中心组专题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时的研讨发言材料篇12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x月x日,习近平总书记在xx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展现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显著提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坚持学以致用,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党的**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大部署。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只有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才能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肩负新使命、奋进新征程,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全面落实党的**大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刻认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要增强文化自觉,深刻理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xx,前程远大。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谱写民族复兴新华章。

关键词: 座谈会 传承 研讨

Top